为了统一革家地名,罗仁昌先生在《试论“望坝”名称的汉语音译及其表征》一文中比较准确、系统地解读了“望坝”名称的汉语音译及其表征,在“旺坝”和“望坝”之间,明确提出了使用“望坝”的观点。笔者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地名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内涵,地名的使用具有延续性是最好的!

受到该文的启发,笔者也有写一写“望坝”名称来历的冲动,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望坝”寨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望坝”的汉语音译来源于寨名“Vaŋ35ba53”,革语中“Vaŋ35”为“王”或“皇帝”之意,“ba53”为“男性”、“雄性”之意,汉语可意译为“男性的王”或“男性的皇帝”。

望坝村有一个革家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革家部落首领,非常善射,武艺超群。一天有一仙女(实际当为美若天仙之女子)在林中遇猛虎相扑,革家首领正好打猎至此,正在千钧一发之际,革家首领射出一箭,正中猛虎咽喉,救下仙女。后两人相爱,仙女便嫁与革家首领为妻,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当时皇帝昏庸,遍寻美色;没多久,仙女就被皇家发现,接着便把仙女抢去。仙女和她的革家夫君悄悄约定,三年后用鸡血画脸、头戴凤羽、腰佩弓箭和宝刀,吹着芦笙到皇宫去见她。这个革家首领三年后应约而至,在皇宫里吹起了芦笙,跳起了舞。话说仙女被皇家抢走后,整天待自深宫,闷闷不乐,三年未见一笑;革家首领到后,仙女便在皇帝面前露出了美丽的笑容。皇帝甚为不解,仙女在他耳旁悄悄说道:要是你化妆成那人的模样,同他对换服装,吹起芦笙,我笑得更欢!皇帝为了博得仙女一笑,便悄悄地把那人唤至内室,照着那人模样,用颜料画脸,同他对换了服装。当皇帝穿着革家土民服饰拿着芦笙来到仙女身边,边跳边吹时,仙女很是不高兴;皇帝很疑惑,上前用手去摸仙女的脸,色眯眯地说道:美人,为何还不高兴?只见仙女“惊慌失措”,接着勃然大怒:这刁民竟敢调戏本宫?!快把他给我拉下去斩了!于是,护卫不由分说,便把此“刁民”给斩了。革家首领在仙女的帮助下,便当上了一届皇帝。其后代为了纪念男性祖先当皇帝的事迹,便把居住的寨名称为“Vaŋ35ba53”(即“男性的王”或“男性的皇帝”),汉语音译为“望坝”。据寨老讲,这就是望坝寨名的来历。

(为什么专门提“男性的王”或“男性的皇帝”呢?这一点笔者推测系因革家一直处于母系社会,女性地位历来都比男性高,所以,有一个“男性的王”是必须强调的。革家现实生活中,“爷爷、奶奶”都是说的“奶奶、爷爷”,以女性为尊)

这一革家故事,既讲了“望坝”寨名的来历,同时,还可能与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的历史有关联。

此外,还有一说:
“望坝”是革家族群的一个部落,包括该部落的廖、罗二姓婚姻集团等,是一个长期历史的产物。革语”望坝” (Vaŋ35ba53)中,“望 ”(Vaŋ35)为“王”或“皇帝”之意,“坝”(ba53)并不是坝子的意思,而是“巴”这个方或这个部落。疑为古代巴、蜀之“巴”。革家曾在古代巴、蜀一带生存、繁衍,并留下全国最多的革家特有地名“棒商”(塝上),可见巴蜀一带是革家历史上人丁最为兴旺的时期,也可能是地位极高的时期之一。目前巴蜀一带仍有少量革家人居住。革语有倒装的习惯,“Vaŋ35ba53” 按实际含意应为“巴王”,即古代巴国(郡)之王。

关于革家“望坝”(Vaŋ35ba53)寨名的更多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


( 廖凤林 廖廷宇)



打赏

谢谢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 支付宝扫码打赏

  • 微信扫码打赏

  • 扫码打赏,建议金额1-10

    特别声明
    来源:亻革家历史 > 亻革家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亻革家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亻革家网立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