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家蜡染——东方的“毕加索艺术” 亻革家头条 第1张

黄平县重安镇金竹寨的罗登英、罗莽革和塘都村的李兴妹等人曾在1987年和1989年应贵州省文化厅和北京有关部门的邀请,代表贵州民间艺人分别到美国、日本等地作蜡染制作表演。深得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人的赞誉。她们在一次表演上,一位大鼻子的“老外”看到她们精湛的技艺、娴熟的手法和严谨的构图后,高兴地翘大拇指说:“OK,东方的毕加索!”。

为什么“老外”要把革家蜡染堪比作毕加索艺术呢?原来,革家蜡染主要的一种十分抽象的艺术,它集语言、神话、生活等为一体,历史寓意深刻。从图案上去直观,它既是鸟兽,又是蝶虫;既是瓜果,又是光芒,画面工整、规范,又不乏抽象。每一幅蜡染画都以太阳为中心,这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画派有相近之处。如: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革家妇女就是以许多的角度来描绘蜡染,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事物最为完整的形象。同时,由于蜡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使作品在整体上有形有物、有声有色。

贵州省黄平县革家蜡染是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技艺之一。随着各级政府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革家蜡染这个长期仅在山区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草根艺术”,正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革家蜡染艺术主要分布的贵州黔东南重安江两岸的革家村落里,清澈而长寿的重安江象一位沧桑的老人在滔滔不绝地叙述着这一带革家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故事。进入这里的革寨,您会发现这里富含许多深厚的文化底蕴,革民们除了与其他兄弟民族有着伦同的现代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外,他们的传统的文化由于受严肃和自尊的传承性影响,使其衣着上仍然保存自己的独特习俗。由于年代久远,革家许多精美绝伦的工艺文化的起源、形成和演变已无法追溯,也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由先辈们延续下来的蜡染、刺绣、织锦、银饰加工等工艺制作,在这里的传承还十分完好。其中蜡染文化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妇女们勤劳、善良和高超的技艺。

蜡染是革家女性衣着和妆扮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盛装和便装,从头到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离不开蜡染,充分证明了蜡染与革家妇女、姑娘的审美观点和对生活热爱的内在联系,因而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享有着特殊的待遇。在革家村寨里,不管村民们的家务事务如何繁忙,首先都要兼顾女人们的蜡染制作,绝对没有因男人做不完的农活而要求女人参与劳作的现象。因而“男耕女绘”就自然形成了他们家庭劳动生活的惯例。

蜡染,属革家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范畴,尤以它精致的线条、细腻的画面、严谨的构图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而远近闻名。蜡染的制作过程,是用三角形的铜片扎成蜡刀,蘸吸经高温溶化的蜡汁点画在白色布块上的花纹图案,再通过蓝靛泡染,以开水煮化脱蜡,现出蓝底白纹的图画,即成蜡染。在革家各个村子里,蜡染是革家妇支、姑娘生活智慧的总概括,反映了她们富于想象的超凡艺术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如果说在身上装饰着五彩斑斓的图形是各族妇女在不同时代的一种时髦的话,那么蜡染则是革家服饰文化历久不衰的显美产物,也是她们永恒的“衣着革命”和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的符号。这些穿戴在身上的花纹,不但是一种亮丽的艺术品,而且还韵含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天与地、阴与阳的神话故事。如从头到脚,它讲述作卡羿射日月、雄鸡唤白昼、皇帝赐战衣、住所与宫殿、鱼猎和稻作、丧葬配盾牌、月份有记录、图形说战事、兵马列阵容等。这些穿戴在身上的历史,都是妇女姑娘们一刀一画、一针一线绘就出来的。因为革家人认为,穿戴在身上的花纹图案就能体现着一个女人的巧手技法和工艺水平。对此革家有句古歌曰:娶媳不会点蜡花,乡亲寨邻笑掉牙;闺女不善做蜡染,就怪笨掘懒惰妈。在革家各个村子里,每逢提亲或许嫁,媒人总要向村里村外打听某家的姑娘是否精于点蜡绘染,是否善于搓丝刺绣,出自其手中的蜡染刺绣是否粗糙、差忒等。这是对媳妇、姑娘最基本的技艺考验。所以,她们家家户户都有蜡染作坊,下自十多岁的小女孩,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人人都是蜡染艺人,个个都能即兴作画。这也是革家蜡染从来没有断继的主要原因。大凡有女孩的人家,为了使其早日练就一套心灵手巧的蜡染技术,女孩一般长到六、七岁,母亲就要教她们开始学习蜡染绘画和穿针引线。长大后就操习成为人见人夸的蜡染能手。也由于革家村寨远离闹市,世居偏僻,姑娘们较少接受先进文化教育,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是用在蜡染的绘制上,使她们在这方面的工艺技能颇有很深的造诣,因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或节日集会,只要革家妇女和姑娘们盛装一现,浑身上下的蜡染服饰总是亮丽夺目、细腻鲜艳,令其他民族的女性叹为赏之。

革家蜡染最大的特点是以太阳为中心点,辅以几何纹和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镶嵌而成。画面从整体上,各种动植物点缀在太阳四周,这充分说明了革家妇女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古朴又科学的认识。革家妇女、姑娘们在点蜡绘染时,叫人惊绝的是,她们面对画板,手捏蜡刀,不用尺子和模具,个个成竹在胸。按她们的腹稿设计,在蜡刀的上下左右飞舞下,许多工整而对称、抽象又能识别的花乌鱼虫、瓜果叶卉等物,经过她们得心应手的雕琢点拼,使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动人图案。不仅点线运用巧妙,画面严谨不余空隙,而且造型朴实大方,富含许多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寓意深刻。妇女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强烈情感,都深深地倾注在蜡染中。

革家蜡染工艺并没有因它是祖传的文化而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将本地本民族的蜡染艺术发扬光大,走各民族共享共荣的发展之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塘都村的姑娘李喳福等人应安顺蜡染厂的邀请,还到该厂传经授艺,使安顺蜡染厂的产品多次远销世界各地,成了当地出口创汇的经济产业;此后,重安镇金竹寨的罗登英、罗莽革和塘都村的李兴妹等人先后在贵州省文化厅的带领下,多次到美国、日本等地作蜡染制作表演。他们精湛的技艺、娴熟的手法和严谨的构图,深得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人的赞誉,并且翘大拇指:“OK,东方的毕加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体制不断深化,革家蜡染近年来已不再停留在对内使用、对外传艺的圈子里,而是把蜡染工艺产品打入市场,参与流通,使封闭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逐渐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门路。妇女姑娘们大胆走出深山,不仅到大中城市去展示自我的艺术才华,而且也增加了各自收入。许多土生土产的蜡染艺术还多次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由于它自成一体的画染风格和诱人的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深受客商和专家学者的青睐,日本、新加坡等还长年与黄平县的艺人达成产销协议,因而市场前景十分可观。现在革家蜡染在实行农户分散生产、客商收购的基础上,他们还在广州、西安、上海、贵阳、凯里等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使蜡染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出山”渠道。

革家蜡染虽然只有蓝白二色,但由于妇女、姑娘们善于智慧地运用了点、疏、密、拼的技法巧妙结合,使各款不同的蜡染图案呈现着风情独具和构图多样的画面,突出地表现了蜡染艺术那简洁明快的特色。它象一部深邃寓意的、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一样,在革家村寨里流芳百世,承袭不忘,是一部记述革家女性文化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史诗,也是妇女们自尊自爱和展示心灵手巧的共同心理。


2015-07-30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贵州省黄平县史志办 廖尚刚

打赏

谢谢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 支付宝扫码打赏

  • 微信扫码打赏

  • 扫码打赏,建议金额1-10

    特别声明
    来源:亻革家头条 > 亻革家新闻 > 亻革家蜡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亻革家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亻革家网立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