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孝通的“僚族”说

关于亻革家人的族源,费孝通先生在“少数中的少数 ——《兄弟民族在贵州》之七”(《新观察》,1951年第二卷第12期)中是这样描述的:“另有一部分历史学家的看法:亻革兜是僚族(旧书用犬旁)的后代,僚族是早年在西南的一个重要民族。”、“但是他们和仡佬即使是同出于僚族,现在语言已不相通,很多风俗习惯也联不上了。”

二、刘芝凤的“羿的后人”说

民俗学家刘芝凤著的《寻找羿的后人》和2003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的《寻找羿的后人》电视片,从亻革家人的射日传说、射日服饰、祭祀活动等方面展示了亻革家人与羿的联系。

三、近期的发现

最近,亻革家人通过考察与研究发现,亻革家人地名“棒商”(汉语记为“塝上”或“榜上”)一直伴随着亻革家人的迁徙而迁徙。今关岭县普利乡丫口田村的廖姓亻革家人系咸丰5年(1855年)由黄平县枫香寨的“棒商”迁徙去的,先迁至贞丰,寨名仍沿用“棒商”(此处汉语记为“堡上”),后迁至关岭。“棒商”这一地名,在欧先哲《开阳县志稿》记载的有“仡兜”居住的“格都堡”(今修文县六屯乡古名,最早叫“疙蔸堡”,因有“疙蔸”人居住而得名)附近亦有分布,汉语记为“塝上”。在亻革家不同姓氏迁徙词中都出现的“麻哈”(今麻江县)境内也有“榜上”沿用至今。

 

通过检索发现,“塝上”这一地名,在安徽霍邱西南部(巢湖西部)羿之故国——“穷”地有集中分布,同时,“塝上”附近多有“廖家寨”、“罗家湾”等地名组合出现,这与亻革家廖、罗两姓婚姻集团往往毗邻而居的特点十分吻合。

亻革家人的族源 亻革家文化 第1张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自序”中说:“地名迁徙,必有先后,决非异地同时可以各得此名不谋而合。地名迁徙的背后,盖有民族迁徙之踪迹可资推说。一民族初至一新地,就其故居之旧名,择其相近似而以名其侨居之新土,故异地有同名也”。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在不同地方的沿用,正是如此。

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汉语记为“塝上”或“榜上”)在羿之故国——“穷”地的集中和规律性分布,说明了亻革家人在历史生活地域上也与后羿及其部族密切相关。从亻革家人特有地名在该区域的分布数量看,可以推测亻革家人在羿之故国曾经有一个鼎盛的时期。

研究亻革家人特有地名在四川、重庆及贵州中北部的分布状况还发现,亻革家人特有地名的分布与史料记载的亻革家人居住地域有着惊人的吻合。

这些材料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亻革家人作为“羿的后人”已不仅仅是传说!

打赏

谢谢您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 支付宝扫码打赏

  • 微信扫码打赏

  • 扫码打赏,建议金额1-10

    特别声明
    来源:亻革家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亻革家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亻革家网立场。

    【上一篇】:

    【下一篇】: